免疫荧光技术(Immunofluorescence,IF)是一种基于免疫学、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检测方法。这项技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,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基团,并利用这些荧光标记的抗体(或抗原)作为探针,检测细胞或组织内相应的抗原(或抗体)。通过荧光显微镜,可以观察到具有荧光信号的细胞或组织,从而帮助确定抗原或抗体的特性及其在细胞内的定位,同时也可以通过定量技术如流式细胞仪来测定其含量。
在免疫荧光实验中,主要步骤包括细胞片的制备、细胞固定及通透、封闭、抗体孵育和荧光检测等。其中,细胞片的制备(通常称为细胞爬片)是整个实验的首要环节,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。如果细胞片未能成功附着,后续的实验将无从进行。因此,在这一步骤中,玻片处理和细胞活力是至关重要的,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小技巧在这方面可以为实验提供重要参考。
固定和通透步骤中,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和固定剂尤为关键,这将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。免疫荧光中的封闭和抗体孵育步骤与ELISA或Western Blot方法类似,唯一区别在于需要使用荧光抗体,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避光。此外,抗体浓度的选择也可能对结果产生显著影响。
值得注意的是,标记好的荧光细胞片应尽早观察,或者在使用封片剂封闭后存放于4℃或-20℃的避光环境中,以防止标记蛋白的解离和荧光信号的减弱。
用于免疫荧光染色的染料应满足几个关键条件:首先,荧光染料需具有较高的量子产额和消光系数;其次,对488nm激发光波长有强吸收;另外,发射光波长与激发光波长间应有显著的波长差;最后,染料需要能够方便地与被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结合,而不影响抗体的特异性。
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荧光染料:
- 异硫氰酸荧光素(FITC):产生明亮的绿色荧光,是免疫荧光中最为常用的荧光探针。
- 德州红:与生物素偶联的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,产生红色荧光。
- 藻胆蛋白类:包括藻红蛋白(PE)、藻青蛋白(PC)和别藻青蛋白(APC),多产生橙色或红色荧光。
- 能量传递复合染料:有效实现不同荧光标记的能量传递,提高信号强度。
在生物医疗领域,利来国际致力于推广和应用免疫荧光技术,为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准确和可靠的解决方案。